首先,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底部多采用泥质胎体,胎色较白或呈灰白色,质地细腻。由于当时烧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,胎体往往较为厚重,底部常有明显的旋坯痕迹。
其次,底部通常不施釉,或者仅施一层薄釉,形成所谓的“露胎”现象。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增强器物的稳定性,也便于鉴定时识别窑口特征。
再者,北宋龙泉窑瓷器底部常见有支钉痕或垫饼痕迹。由于当时使用的是叠烧法,器物底部常因接触垫饼而留下圆形或椭圆形的痕迹,这些痕迹在后期的考古研究中成为判断器物年代和窑口的重要依据。
此外,部分器物底部还留有刻划文字或符号,如“官”、“新”、“上”等字,这些标记可能是用于区分等级或用途的标识。
总体而言,北宋龙泉窑瓷器底部特征反映了当时的制瓷工艺水平和烧造方式,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。对这些特征的研究,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瓷器的发展历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