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20年代,中国的经济状况不稳定,通货膨胀严重,但同时西方收藏家对中国艺术品的兴趣日益浓厚。许多清代铜佛像被运往欧美,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国家,成为私人收藏或博物馆的重要藏品。这一时期的铜佛像价格因材质、工艺、年代、保存状况以及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。
一般来说,普通工艺的清代铜佛像在当时的价格可能在几十到几百银元之间。而那些出自宫廷造办处、工艺精湛、带有明确铭文或年号的铜佛像,价格则可能高达数千银元甚至更多。一些稀有或具有宗教意义的佛像,如弥勒佛、观音像等,尤其受到藏家青睐。
此外,随着民国时期文物市场的兴起,一些古董商开始专门从事佛像交易,推动了市场价格的上涨。但由于当时缺乏系统的文物保护法规,许多佛像被非法盗掘、走私,导致部分珍贵文物流失海外。
总体而言,100年前清代铜佛像的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,但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已逐渐被认可,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升值。如今,这些佛像已成为研究清代佛教艺术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