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(1368年—1644年)的瓷器以青花瓷最为著名。青花瓷采用钴料在胎体上绘制图案,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,呈现出蓝白相间的鲜明对比。明代的青花瓷风格典雅,纹饰丰富,常见的有龙凤、云纹、花卉等。洪武、永乐、宣德、成化等朝代都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,其中永乐、宣德时期的青花尤为精美,被后世称为“宣德青花”和“永乐青花”。
清代(1644年—1912年)的瓷器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,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风格。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是清代瓷器的黄金时期。康熙时期的瓷器色彩鲜艳,画工精细;雍正时期的瓷器则讲究线条流畅,釉面温润;乾隆时期的瓷器种类繁多,彩绘工艺达到顶峰,出现了粉彩、珐琅彩等新品种。
除了青花瓷,明清时期的彩瓷也十分发达。粉彩瓷器以柔和的色调和细腻的绘画著称,而珐琅彩则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装饰技法,具有强烈的宫廷气息。此外,五彩、斗彩、单色釉等瓷器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。
明清瓷器不仅在艺术价值上极高,还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它们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器皿,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,常用于宫廷、贵族家庭以及宗教仪式中。同时,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,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、东南亚等地,对世界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总之,明清时期的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辉煌篇章,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最高成就之一,至今仍受到世界各地收藏家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