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,王羲之的作品极为珍贵,尤其在唐代及以后的朝代中,他的书法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艺术典范。据记载,唐太宗李世民极其推崇王羲之,甚至不惜重金搜求其作品,并亲自为其书写《兰亭序》的注释。然而,这些作品大多已经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。
目前,市面上流通的所谓“王羲之真迹”几乎都是宋代以后的临摹本或伪作。例如,《兰亭序》的真迹据说已被唐太宗陪葬于昭陵,而现存的版本多为唐代书法家冯承素、褚遂良等人的摹本。这些摹本虽然并非原作,但因其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还原度,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。
在现代拍卖市场上,王羲之的书法作品(尤其是摹本)价格极高。例如,2010年,北宋摹本《快雪时晴帖》曾以4200万元人民币成交;而一些被认为是王羲之风格的书法作品,如《中秋帖》等,也曾在拍卖会上创下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高价。
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王羲之真迹已不可得,市场上真正意义上的“王羲之书法真迹”几乎不存在。因此,购买此类作品时需格外谨慎,应通过权威鉴定机构进行鉴定,并参考专业学者的研究成果。
总之,王羲之书法真迹的价格难以准确评估,因为真正的真迹已无法获得。目前市场上的高价作品多为后人临摹或仿作,其价值更多体现在艺术性和历史意义方面,而非原始真迹本身。对于收藏者而言,了解书法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,比单纯追求价格更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