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底足形式多样,常见的有平底、圈足、玉璧底等。其中,圈足较为常见,底面多呈圆形,边缘略内收,形成“矮圈足”或“厚圈足”。圈足底部通常较平整,但有时会有轻微的不规则痕迹,这是手工拉坯和修整过程中留下的自然痕迹。
其次,底部常有“垫烧”痕迹。由于宋代龙泉窑瓷器多采用叠烧法,即在烧制时将多个器物叠放在一起,中间放置垫饼以防止粘连。因此,在底部常常可以看到点状或环状的垫烧痕迹,这些痕迹形状不一,颜色也因窑温不同而有所变化。
再者,底面常有“泥鳅背”现象。所谓“泥鳅背”,是指瓷器底部边缘因釉料流动而形成的微凸起,看起来像一条弯曲的泥鳅。这是龙泉窑瓷器的一个典型特征,尤其在南宋时期更为明显。
此外,底部胎体质地坚硬细腻,呈灰白色或浅灰色,俗称“香灰胎”。这种胎质在烧制后呈现出一定的透光性,是鉴别龙泉窑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。
最后,部分宋代龙泉窑瓷器底部会有刻划文字或符号,如“供御”、“官”、“新”等字样,这些铭文多用于标识用途或等级,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。
综上所述,宋代龙泉窑瓷器的底部特征包括圈足、垫烧痕迹、泥鳅背、香灰胎以及可能存在的铭文等,这些特征不仅有助于识别真伪,也为研究宋代陶瓷工艺提供了重要线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