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**炉口**:位于铜炉顶部边缘,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。老铜炉的炉口边缘可能有磨损、氧化痕迹或包浆,反映出长期使用和历史沉淀。
2. **炉壁**:从炉口向下延伸的部分,厚度不一,厚壁多见于大型铜炉,薄壁则常见于小型香炉。炉壁内部常有铸造时留下的气孔或砂眼。
3. **炉底**:铜炉底部,形状多为平底或圆底。老铜炉的炉底常有烧灼痕迹或烟熏痕迹,反映其长期用于燃烧的功能。
4. **炉膛**:即铜炉内部空间,用于放置香料或燃料。老铜炉的炉膛内壁可能有炭化残留物或氧化层,颜色多为黑褐色或青绿色。
5. **火孔**:部分铜炉在炉壁上设有小孔,用于通风或调节火焰。火孔位置、大小和数量因炉型而异,是鉴别风格的重要标志。
6. **炉胆**:某些铜炉内部设有可拆卸的炉胆,用于盛放香灰或炭火。炉胆材质可能是铁制或铜制,与外炉形成对比。
7. **内壁纹饰**:老铜炉内膛有时会有雕刻或铸刻的图案,如云纹、莲花纹、龙凤纹等,这些纹饰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宗教信仰。
8. **包浆与氧化层**:由于长时间使用和埋藏,铜炉内膛会形成一层自然包浆,颜色深浅不一,质地坚硬,是鉴定真伪的重要参考。
9. **修补痕迹**:一些老铜炉经过修复,内膛可能出现焊接痕迹、补铜痕迹或修补后的色差,需仔细观察。
10. **铭文与款识**:部分铜炉内膛刻有铭文或款识,标明铸造时间、工匠姓名或用途,具有重要历史价值。
通过以上各部分的分析,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老铜炉的内膛特征,为文物研究、收藏鉴赏提供重要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