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兰亭序》全文共28行,324字,笔法流畅自然,结构严谨,气韵生动,展现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艺术和深厚的文化修养。文章内容以山水之美、人生之短暂为主题,表达了对生命易逝、时光难再的感慨,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和友情的珍视。
关于《兰亭序》真迹的下落,历来众说纷纭。据传,王羲之写完《兰亭序》后,曾将其视为至宝,秘不示人。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,曾下令在全国搜集王羲之的作品,并将《兰亭序》纳入内府。唐太宗去世后,《兰亭序》被陪葬于昭陵,从此真迹便杳无音讯,成为千古之谜。
尽管真迹已失,但《兰亭序》的临摹本流传广泛,影响深远。其中最著名的有冯承素的“神龙本”、欧阳询的“定武本”等,这些临摹本虽非原迹,但依然保留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,成为后世学习行书的重要范本。
《兰亭序》不仅是一部书法杰作,更是一篇文学佳作,其文字优美,意境深远,至今仍被广泛传诵。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,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。王羲之及其《兰亭序》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,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