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富春山居图》创作于1347年至1372年间,历时数年完成。黄公望在创作过程中,深入观察自然,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,使画面既有真实感又富有诗意。全卷长达七米多,分为六段,每一段都展现不同的景色和意境,整体布局和谐统一,笔墨技法高超,被誉为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”之一。
历史上,《富春山居图》曾多次流转,几经沉浮。明朝时被收藏于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沈周家中,后又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收藏。清代时,该画被大收藏家吴洪裕所得,他在临终前试图将其焚毁,幸得侄子抢救,才得以保存下来。此后,画卷被分割为两部分,分别称为“剩山图”和“无用师卷”。
如今,“剩山图”藏于浙江省博物馆,“无用师卷”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两部分虽已分离多年,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《富春山居图》,成为研究中国绘画史和艺术美学的重要资料。
《富春山居图》不仅是一幅艺术杰作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。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,也反映了文人画家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宁静的理想。至今,这幅画仍然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和学者,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