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明洪武釉里红瓷器的底部多为泥鳅背状,即底面边缘略呈弧形,中心微凹,这种造型与元代青花瓷的底足有相似之处,但更为规整。其次,底部通常施以白釉或青白釉,釉面较为细腻,但因烧制工艺限制,常带有轻微的开片或冰裂纹。
在胎质方面,明洪武釉里红瓷器的胎体较厚重,质地坚硬,呈灰白色或浅灰色,胎骨中含有较多的杂质,这是由于当时制胎原料的纯度不高所致。底部往往可见明显的旋削痕迹,这是手工拉坯后修整留下的特征。
款识方面,明洪武釉里红瓷器底部较少见年号款,常见的是“福”、“寿”等吉祥文字或无款。若出现“大明洪武年制”款识,需特别谨慎,因为这类款识多为后世仿制品。
此外,釉里红的发色在洪武时期较为暗淡,呈深红色或棕红色,与后来的永乐、宣德时期的鲜艳红釉有所不同。底部的釉面常有自然老化痕迹,如茶渍、钙化等,这些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参考。
综上所述,明洪武釉里红瓷器的底部特征包括泥鳅背底型、白釉或青白釉、厚重胎质、旋削痕迹以及较少款识等,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瓷器的独特风貌,对研究明代陶瓷工艺具有重要意义。